Web3.0-由自己定义的价值

Web3.0-由自己定义的价值
吴阴天我准备业余时间做一个自媒体。
内容我想想,音乐、摄影、泛知识类都可以,挑一个我喜欢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赚钱。
那怎么才能通过自媒体赚钱呢?我觉得我需要:
- 持续产出大众可接受/垂直领域的优质内容。
- 算法导向,积累一定的追随者。
- 商业导向,得到平台重视和推广。
- 流量变现,签约MCN打广告和内容付费。
- 拿到MCN和平台的分成。
我好像被收了过路费。
web2.0
平台作为汇集了创作者和追随者的中心,自然有获得收益的道理。但正如Tim所讲,大部分创作者作为推动这个资金流动的内容生产方,却只能分到少部分的蛋糕。
内容由创作者产出,却属于平台,甚至创作者的账号都属于平台。
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但这又是现实的。
互联网由互联公司掌控,它们通过提供服务来换取个人数据。
这就是web2.0困境。
而web3.0的出现,就是为了打破这一格局。
在web3.0的美好愿景中:
- 创作内容归创作者所有。
- 账号和追随者可迁移至别的平台。
- 创作者和追随者都不必出卖个人信息给平台。
- 内容价值由创作者和追随者决定,且不会被平台强制抽成。
那么,这些是如何被实现的呢?
web3.0
首先,我需要干掉中介,与我的追随者直接互动,而不受平台的制约。
过去之所以受制约,是因为传统社交媒体平台,将用户的信息、数据、代码,全部存储在自己的服务器或数据库中,不透明不公开,由企业完全把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使用去中心化应用程序(dapp) 取代传统的平台。
dapp是什么?
与传统app运行在中心化服务器上不同,它运行在一个去中心化的p2p网络上。一旦部署,就无法被删除,因此任何人都可以永远使用它的功能。而这归功于区块链。
区块链
它是一个公共数据库,由网络中的许多计算机更新和共享。
当我们需要修改其中的数据时,是将数据修改记录添加到了一个“区块”中。而每个区块又加密引用它的父块,区块就这样被链接在一起。
区块内数据是无法改变的,我们只有能在后续区块中添加修改,每次修改需要整个网络的共识。
而实现这些修改需要依靠智能合约,也就是dapp的后端程序。
智能合约
它由代码所驱动,如同传统合约那样,事先约定好程序的输入和输出,部署后不受任何人控制,也无法被删除。
可以理解为自动售货机,投入钱、选择商品,就会有指定的产出。
为了保证这一点,所有智能合约的代码都是开源可供查看的,这使得用户与平台创建者的利益保持一致。并且由于智能合约位于公共区块链上,任何人都可以立即跟踪资产转移和其他相关信息。因此交易记录是公开的。
由于数据全部是公共的,就意味着我的账户和作品不会被任何人或者企业把持。我的作品存在公共数据库中,访问我的作品,不需要受到平台的限制。
那我又如何获取收益呢?
非同质化代币(NFT)
去中心化的社交媒体平台通过非同质化代币 (NFT)、应用程序内加密支付等为内容创建人提供改进的货币化框架。
比如说,我产出了一个音乐作品。我想要在不失去作品控制权也不想被中间商分走利润的情况下,有偿分享自己的作品。
此时我就可以创建一个新的智能合约,或者说是创造一个属于我的代币,我可以指定化代币的数量、属性和特定作品的链接,甚至是版税(比如代币被交易时,将售价的5%转给我)。拥有这个代币的人,就拥有我的作品的访问权。
因为我拥有部署合约的钱包(wallet,代表一个账户,也同时代表了身份,像邮箱一样有一个地址),所以我始终可以证明是我是非同质化代币的创建人。我的买家也可以轻松地证明他们拥有代表我的作品的真正的非同质化代币,因为他们的钱包地址与我的智能合约中的一个代币相关联。他们可以在整个生态系统中使用该非同质化代币访问我的作品,因为其真实性能得到保证。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交易过程是由谁来保证的?
在传统的交易中,我们通过银行等机构来作为信任方进行交易。但实际上我们的钱被银行所持有,并且对于银行的管理资产的记录,我们无权查看。
很显然这也是中心化的,所以我们需要去中心化金融。
去中心化金融(DeFi)
去中心化金融的核心还是智能合约。
智能合约取代了交易中的金融机构。 它是一种帐户,可以持有资金,并可以根据某些条件发送/退还资金。 智能合约上线时,没有人可以改变其有效期,它会始终按程序运行。
比如说购买我的作品的合约就可以编程为:向我的账户汇款1个以太币,然后就可以接收到一个我的非同质化代币。交易双方直接进行货币交换,不需要经过任何第三方保证。
得到代币之后就可以再通过我定义代币时的合约,拿到作品的链接。
因为合约是公开的,任何人都可以检查和审核。 这意味着不良金融合约往往会很快受到社会监督。
这里的以太币是加密货币,它基于区块链,任何一笔交易都可以被追溯,因此不必依赖受信的第三方来维护。
加密货币
区块链、去中心化网络本身是需要无数计算机节点持续运行维护的,谁来“无私”地提供支持呢?
这就要提到引起挖矿潮的加密货币了。
人们往往把加密货币当做一个单纯的投机市场,这多半和加密货币的价值难以被理解有关,但它却是web3.0的经济基础。
拿以太币举例,底层以太坊协议创造出新的以太币,用来奖励每一次交易中的验证者:
每当需要进行一笔交易时,需要若干验证者对该笔交易进行验证,得到一个新的区块状态。当验证者们达成共识之后,这笔交易才会被记录。
验证的过程需要消耗验证者节点的计算资源。而创造出的新以太币就用来奖励验证者。同时,发起交易的一方也要支付交易一定的以太币作为燃料费和小费分给验证者,以保证交易会被执行。
有产出有消耗,以太币就有了稀缺性,同时也具有了通用货币的属性,可用来进行交易。